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承担“培根铸魂”工作的责任与使命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日期: 2019-03-18浏览次数: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站在时代发展和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大局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与明确要求,令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精神振奋倍感鼓舞。

“培根铸魂”工作: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一语道破了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本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坚定的信仰信念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免疫力和抵抗力,是人的精神之“钙”、能“强身健骨”,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和精神高地,能充盈人的精神生活、激扬人的斗争精神、奠定人的精神底色。总之,信仰信念让人充满力量。

在当代中国,我们精神的根和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关乎人的灵魂的工程、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在人的心灵中播种信仰培植信念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肩负重要职责: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颇为精辟,耐人寻味。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引领风尚就要坚持崇德尚艺,就要有过硬的素质与高超的本领,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示范、成为社会的精神标杆,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以知行合一的行为感召人、影响人。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站在人类精神高地上,关注人民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才能形成大境界、大视野、大胸怀,创造出有文化内涵、思想高度、情感温度、艺术风骨的精品力作,充盈着昂扬向上的气势和气魄营造出一种奋进向上的强大气场,带来鼓舞和激励人心的震撼效应,达到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效果。

承担伟大使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文以载道,文如其人,文如其风。文化作品往往承载着创作者的灵魂和价值追求,凝结着创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就必须胸中有时代、心中有人民、肩上有担当、脚下沾泥土,走进实践深处深耕时代沃土,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反映人民诉求,以工匠精神精耕细作,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讴歌人民,倾力打磨思想文化精品。

要在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中,不断增强脑力眼力脚力笔力,充盈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奋力奔跑和追梦中发掘新问题、破解新矛盾,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做好群众的释疑解惑工作,把学问写在大地上、把思想印在群众心坎里、把理论嵌入群众的幸福感中,在人民群众日益增进的文化获得感中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伟大使命。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辱使命,谱写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令人振奋鼓舞,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扎根中国、扎根人民提供了昂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意义重大而深远。

(作者:李永胜,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