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理论创新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日期: 2017-09-04浏览次数:

       习近平同志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但体现在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上。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适应新的实践要求而取得许多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标志着党的理论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主要创新,当数如下几个方面:

  ★从党的理想和中华民族梦想的统一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新的深刻意蕴。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同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他又在不同的场合对中国梦做出具体而深刻的阐述,使之从“梦想”逐步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的理性奋斗目标,最终围绕中国梦的内涵、特点和实现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思想和观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和国家到本世纪中叶乃至更长时间的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近期目标,现在已经进入决胜的最后“冲刺”阶段;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期奋斗目标,现在正创造条件准备顺利进入的阶段,旨在推进中国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许多人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此就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实不然。因为,那时可能有不少国家早已迈入现代化的行列,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具有我国所未达到的水平,甚至在现代化建设上也积累了比我们多得多的成功经验,所以我们还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现代化发展积累,才能在横向比较上突显自己的优势,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可谓实现中国梦的远期奋斗目标。

  实现中国梦,是现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其必由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首先是指其实现的方向和道路,其次是指其存在的基础,即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和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都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推动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相辅相成。

  中国梦的提出及其系统阐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新的深刻意蕴。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旨在实现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想,但又是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追梦”即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民性,不但是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大家都应该为之实现而努力奋斗。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和中国梦的追求一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开启了近代以来最伟大的“追梦”之旅,从而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使自己从备受凌辱乃至任人宰割中站了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特别随着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实现中国梦,终将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幸福的梦想与“中国梦”是相通的,可以从“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中得到启示,选择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使自己站起来、富起来并最终强起来。

  ★立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推进到新的水平和阶段。

  习近平同志在“7·26”讲话中,明确肯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其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有力驳斥了将之曲解为所谓“资本社会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或“新官僚资本主义”的观点。二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作出了更加具体而明确的说明。三是强调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指出其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从而对中国两个“30年”的发展做出既客观又辩证的把握。四是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五是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其主要创新,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并将其逐步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以及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二是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求努力促进“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是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艰巨,要努力破解制约其实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转方式、补短板,加强全面协调,并把防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四是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目的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五是明确肯定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要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六是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求执政的共产党“打铁还需自身硬”,特别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并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鲜明提出并科学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或矛盾,不断推动整体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

  ★注重整体协调和统筹推进,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其主要创新,第一,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强调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三,强调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要求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守住“红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为“红色地带”,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第四,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特别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五,强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以推动合作共赢为核心,创新我国的外交战略思想。

  其主要创新,一是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提倡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坚持多边主义,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二是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或构建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这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追求的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三是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四是强调要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制,努力实现全球共建共享。

  ★着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强调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主要创新,一是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二是强调保持战略定力,最根本的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要着眼大局,谋准大势,把握好度。三是强调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求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四是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还要建立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

  此外,理论创新还体现在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要扭住这个根本不放松;当前,军队政治工作最紧要的是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这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关键是要牵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要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正是上述理论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到新的水平和层次,从理论层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理论创新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治国理政为核心内容,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探索,推进到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政府、如何科学治国理政的研究,实现理论基本问题的转换和升华;二是注重对实践难题的探索,特别要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三是注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感,以共享促共建、以更高成效的共建提升共享的质量和水平,鼓舞和鞭策全体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四是注重思想理论建设,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特别要注意端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要在拧紧“总开关”和补足“精神之钙”上下功夫。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步入新起点后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挑战,以破解现实中出现的难题和开拓更加辉煌的未来为主线,不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

  (作者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